1986
Position / Role
1、創始人Judith Lin Sullivan於1986年自台灣移民到美國,30年來經常思考如有機會應該對台灣有所回饋,然而個人創業過程中事務繁忙,也一直缺之具體的精想,近年來營業穩定,許多事務不須再親力親為,於是與有共識的親友計議,如何提供資源回饋鄉里。
2010年代後期 – 2020
近年社會背景 / Judith 個人實踐
2、因為今日社群媒體盛行,和同儕的比較心態油然而生,例如成功的定義,幸福的方法等,成年人們多少幾乎都有不健康不快樂的問題,憂鬱症成為時下流行病。此外,經濟衰退,人心苦悶,也導致許多社會問題,使憂鬱人口急速上昇。據統計約20%的台灣成人有輕重程度的憂鬱症,因此跳自殺事件有所聞。近年來新冠疫情肆虐,青少年族群罹患憂鬱症的比例也有明顯增長的趨勢,然而很多父母不理解,一個活蹦活跳的人怎會突然變成退縮逃避學習,有的以為是裝的,有的會用比差的方式勸:看那些比你更困難的人都可活得好好的,或一味鼓勵:不要想太多,專心讀書就好,因此延誤去看身心科醫師接受治療,由輕症轉重症,導致復原之路更漫長。
3、由於Judih在美國受多元環境之薰陶,長期以來,體驗到許多平衡身心的原則與方法。例如要在(1)發掘新事物或冒險(exploration)與(2)己知、能預見、可靠的熟悉環境裡(exploitation)這兩者之間取得平衡的生活,因為不斷追逐新事物容易使心迷亂,過度安逸怠惰則會失去生命力;並且深深體會,運動可以強健身心靈,因而養成運動習慣。由於頻繁回台,每每聽聞親友鄰居有憂鬱症者,便嘗試造訪、關懷,透過憂鬱症者的家屬,陪伴其就醫與養成運動之習慣,竟然行之頗有成效,大部份的憂鬱症者均得到改善或痊癒。
2020 前後
疫情期間與北美試驗/ 基金會創
4、Judith 在深入這一個領域後,發現國内外雖然已有不少相關租織,但很少有主動探查與出訪(out-reach)的系統,於是在北美的華人社群裡,開始試驗各種主動支援憂鬱症者的方法,得到更多的正面肯定。主動、親和力、真誠、自然、耐心乃是從事服務業的Judith所擅長,也正是主動探查與出訪者應具有的一些特質。
5、於是Judith 和親友們成立此基金會,開始將相關構想逐步付諸行動。因為創立基金會的初衷是要回饋社會,因此決議不對外募款,全部資金由個人提供,亦沒有免費的志工制度,凡為基金會工作者,視同一般就職者而支付薪水,外勤者依當地的社服工作者的行情,以受訓和工作的時數來計算薪水,具有董事身份者則不予支薪。
2020 – 至今
基金會宗旨/ 理念推廣
6、憂鬱症其實時間到了多可自癒,但是過程中需要他人提供起居飲食的照護,並防止自殺,照護者的負擔非常沉重,如果沒有支援協助,極有可能成為下一个憂症患者,這是很容易被忽略的一環,為照護者分憂是創立基金會的宗旨。所以基金會主動提供憂鬱症者的家屬與親友各種支援,减輕其身心與財務負擔,一起協助憂鬱症患者走出陰霾,恢復健康,並且建立優質的生活習慣,避免復發。
7、其實,太閒的人反而會產生心理疲勞,即失去對生活的热情,因為人一旦無所事事又缺少勞動,只有消耗心靈,長期下來容易導致憂鬱症。故每個人都應該有「要活得健康,就要勤於運動」的觀念。從理解鬱症的成因,終結憂鬱症,讓生命更豐盛,基金會希望能與人分享各種健康快樂的生活經驗。



沿革說明書
This is the space to introduce the team and what makes it special. Describe the team culture and work philosophy. To help site visitors connect with the team, add details about team members’ experience and skills.